“大地震已经过去了4个多月,我们对2011年上半年日企国际化情况做了一个统计,发现和去年同期相比,今年日企向中国转移的数量增加了60%。”日本贸易促进机构北京事务所箱崎大副所长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日本经济新闻网站J—CAST在7月的一篇报道中说,对100多名企业家的调查结果显示:日本40%的企业准备将生产、研发部门迁到国外。
灾难导致缺电、日元大幅度升值,让企业不得不在救灾期间资金最紧张的时候,抽调一部分资本去国外投资建厂,而中国则成为日企外迁的一个重要据点。
硬指标:节电15%
“和日本其他地方相比,受灾三县没有纳入轮流停电的范围,电力供应是有保障的,但我们也需要节电15%。”福岛县的山本电气公司总经理山本弘则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工厂的窗户挂上了竹帘,这样能让日照进来的少一些,空调可以少开一点。白天居民用电量大,“我们尽可能选择晚上工作,在用电高峰过去以后,安排工人工作。”山本弘则接着说,地震海啸虽然给东日本经济带来了很大的破坏,但毕竟来自全日本的支援优先向东日本企业订货,使山本电气公司的订单并没有减少。但问题是电力,缺电让日本经济一筹莫展。
核电在日本发电中占将近30%的比例。东京电力公司在福岛建设的核电站出了事故,但其他地方的核电站并没有在地震中受到损坏。日本法律规定,每座核电站必须在运营13个月以后停机一次,确认安全后,由所在地政府签发再次启动的许可书。
但横滨国立大学的林先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福岛核电站发生事故后,民众对核电站非常有意见,没有哪位地方长官愿意让自己管辖范围内的核电站在停机后继续使用。”现在的情况是,日本全国的核电站有可能全部停机。到2012年4月,如果所有地方长官都不同意签发许可核电站再度启动的文件的话,这个假设可能成真。
节电变得特别重要。日本一些地方在震后开始实施节电,并实施“轮流停电”。灾区虽然没有被纳入轮流停电范畴,但也同样必须节电15%。日本企业在过去几年里,能节电的地方已经基本上做到极致了,现在再要求节电15%,除了实行倒班、向电力充沛的地方转移工厂外,不外迁就意味着选择减产。要完成订单不是在日本国内就能够做到的,向外转移变成了日企的一个重要选择。
日元升值:企业进一步全球化
从宫城县首府仙台市乘车在郊外的田园上走了一个多小时后,便到了一家从事电子印刷的工厂。日本主要手机厂家、重要汽车厂家,都将其零部件上的印刷工序委托这里进行。
“我们已经于十几年前在上海设立了工厂,今年在苏州附近的吴江增设了新工厂。”企业总经理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近10年来,日本企业一直在寻找最佳生产基地,去最靠近市场的地方,去劳动力价廉丰富的地方建厂。
在受灾的岩手县,生产日式糕点的阿部制粉公司总经理阿部明表示:“过去我们的日式糕点主要销售到欧美市场,现在在香港特受欢迎,我们非常看好中国大陆市场。”随着中国消费水平的提高,日式糕点有了进入中国的机会。
除了市场因素外,日元的升值是日企外迁的一个重要推进动力。日元汇率从地震前(3月10日)的1美元兑换82日元,上升到8月2日的77日元,短短4个多月上升了将近6.5%。生产力的提高不可能在4个多月提升到这个程度的,况且日本正面临着巨大的自然灾害及核电事故,“日企本来已经走上了全球化道路,考虑到日元汇率的不断攀升,向海外转移会更加势不可挡。”林先生对《中国经济周刊》说。
地震后大量日企外迁到中国,这和日本缺电、日元汇率迅速提升有着很大的关联。
《中国经济周刊》2011年8月8日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