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希望在8月15日以首相身份去正式参拜靖国神社的安倍晋三,最近已经几次对外表示“不在(8月15日)这天参拜”。尽管留下了在10月18日,靖国神社秋季大祭时再考虑是否正式参拜的空间,至少在日本宣布投降的8月15日,避开了与日本周边国家尖锐对立,作出了不去参拜的选择。
8月15日的“终战”含义
1945年,二战已经计入结束阶段。3月到6月,联合国对东京等日本主要城市进行了集中空袭,日本依旧不肯投降。8月6日和9日,美国向广岛、长崎投下了原子弹。空袭及原子弹主要杀伤的是日本平民。以对平民进行大屠杀而闻名于世的日本,此时开始体验本国平民被屠杀的滋味。8月15日,昭和天皇终于对外宣布“终战”。自此自明治维新以后,不断发动战争,屠杀他国平民,掠夺他国财富,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为分割世界而不断发动战争的日本,终结了战争行动。
在昭和天皇的“终战诏书”里,对上述内容的表述是:“及今,夷军弹石之残虐,频杀无辜,惨害生灵,实难逆料。”
结束战争的主要原因在于日本自己受到了最严厉的打击。至于1894年以后日本对外发动的五十余年的战争给周边国家带来了什么,诏书未提及,其中写入的“至如毁别国之宗社、夺邻邦之故土,悉非朕意。”把战争的时间限定在了1941年对美国宣战后的4年内。
终战是日本结束1941年以来的帝国主义战争,至于对亚洲的殖民战争一事,日本在68年前就没有说清楚,今天依旧不明。
军人魂归靖国神社,日本平民呢?
“我们今日出征,明日将相聚在靖国神社。”不知有多少人带着这种视死如归的念头,报名加入日本军队的。靖国神社供奉的246万6532名军人军属,其中213万3915人死于太平洋战争期间,特别是死于进入1945年以后的最初几个月。
至于东京等城市被空袭期间死亡的数十万人,广岛长崎被原子弹炸死的平民,尽管他们是日本发动战争的陪祭品,但并没有资格进入靖国神社。
那些为帝国而战死的军人,需要有个招魂落魂的地方。日本国家为他们建造了神社,永久供奉。这便是靖国神社。一个在日本五千多座神社中,找不到第二个有这种祭祀的庙宇。一个个被确认死在战场上的军人军属,他们的名字被工整地写在靖国神社的英灵名录上,在写上去后,便从人变成了神,一个守护日本国家的军神。
那些在战争中生存下来的人,带着对战友的追念,也是到了8月15日结束对外战争的这天,来这里实现在灵魂上与战友的聚会。尽管今天能走到神社来的老兵已经不多,但仪式继承了下来。
唯一没有的也还是平民。死去的平民魂去何方,无人知晓。为何军人征战的恶果让日本平民用生命来偿还?日本国家从未对此给出个结论。
解不开的靖国神社矛盾
日本军队在亚洲嗜杀成性,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军队内部上下之间关系极为恶劣。上官虐待士兵的事非常普遍。这种虐待造成了日本士兵向弱者施暴时变本加厉。
但是在战场上,日本士官带头冲锋的时候,又会有无数的子弹从自己后面日本士兵枪口中发射出。日本一位研究军事史的评论家说,“太多的士官是被自己军队中的士兵打死的,最后士官与战死的士兵共同进了靖国神社。”在靖国神社里,这些士官与士兵的关系会是怎样呢?
那些被绞死的日本甲级战犯,更是靖国神社矛盾的集中体现。如果能在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的时候日本也投降的话,靖国神社太平洋战争中死去的213万人,至少有数十万人不该丢失生命的。东京广岛长崎的数十万平民,也不该失去性命的。是这些甲级战犯在明知必败的时候,还要以“玉碎”方式带领全日本走向毁灭。但这些招致“频杀无辜,惨害生灵”结果的甲级战犯们,如今也堂而皇之地魂归靖国神社,他们在那里能心安理得地见普通士兵吗?
战争正从残酷变成“壮美”
国神社有着数不清的矛盾,但毕竟在过去几十年还有士兵来这里谈战争,但现在战争的记忆已经愈发淡薄,而战争中忘我精神、奋力克敌渐渐地成为美谈,在靖国神社,在日本的街头巷尾流行了起来。
“魏玛宪法不知不觉地变成了纳粹宪法,无声无息地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我们不该学学这种手法吗?”这出自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之口。但在日本竟然基本上听不到对麻生的批评,其政治家地位依旧非常稳定。
对战争颂扬的背后,更有自民党要将自卫队改成国防军的意图。重新确立日本的交战权,要有实施集体自卫能力(换句话说,参加其他国家组织的国际军事行动)、要对朝鲜(将来转换成对亚洲所有国家)采取军事行动的权力,造势需要首先对战争进行颂扬。
至于日本在战争中给亚洲国家带来了什么,给本国平民带来了什么,这似乎不是颂扬战争的日本政治家们需要出面解释的内容。
在对战争的记忆逐步消失的时候,靖国神社让人重新憧憬战争。今天的日本政界已经有人蠢蠢欲动,跃跃欲试了。
经济观察报网站 2013-08-14
http://www.eeo.com.cn/2013/0814/248474.shtml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