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2012年4月13日
http://japan.people.com.cn/35469/204558/204617/7786356.html
人民网北京4月13日电:东亚家电产业已经彻底打破了日系企业独揽天下的格局。在韩系企业抢占了一部分市场后,现在日系企业在技术、资金及品牌方面的优势已经开始动摇,今年松下、夏普、索尼、NEC等相继亏空,更显露出日系企业在家电,特别在电视方面的种种弱点。日系家电企业能否走出亏损,重建盈利模式,目前尚无明确的答案。
但是夏普在3月27日决定吸收台湾鸿海精密工业集团的投资,无疑为走出亏损,打开了一条通路,同时也让东亚家电市场出现了一个新的格局。日本的技术与台湾的资本加上大陆的制造(组装)能力,出现了更为紧密的结合,这也许是日本企业走出亏损的一个基础,并成为台资企业获得新订单并向自有品牌转型的某种保证,而大陆的制造能力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还将维持其优势地位。
中日间资本出现了逆向流动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资本、技术、管理等主要从日本流向东亚其他各国,尽管有从东亚其他国家向日本回流一些资金的情况,但主要是发生在小企业那里,如大陆企业去日本并购一些财务状况出了问题的日本企业,或者为了在日本铺设销售渠道,在那里成立一些企业等等,但能够和百年老店建立资本合作关系的实在不多。
我们知道的一个比较有影响的并购,发生在2010年5月。山东如意公司并购了日本服装品牌的重要企业蕾娜温(Renown)。中国是个服装制造业的大国,但鲜有国际品牌的服装,更不用说著名品牌了。虽然也从意大利、德国、西班牙等国并购过一些小的品牌,但终未能成建制地改变中国服装缺品牌的状况。山东如意并购蕾娜温是否在这方面彻底改变了该公司缺少品牌的状况,目前尚无明确的财务数据,但至少可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尝试。
至于台湾鸿海注资夏普则意义更大。从金额上看,山东如意向蕾娜温注资40亿日元,而鸿海向夏普注资1300亿日元。这里包括到2013年3月为止,鸿海集团4家公司通过第三方增资的方式,向夏普注入669亿日元,取得夏普将近10%的股份,成为地位在日本生命保险公司之上的第一大股东。同时夏普的主力工厂将46.5%的股票转给鸿海董事长郭台铭个人,价格为660亿日元。这样该工厂的股份为夏普46.5%、郭46.5%、索尼7%。
这种让资金从日本以外的地方流入日本已经成为了某种必然。从企业经营上看,夏普的销售额为2.5万亿日元,营业利润为零。索尼销售额为6.4万亿日元,营业利润为赤字950亿日元,而鸿海精密工业的销售额为9.6万亿日元,营业利润为2300亿日元。
但是和日本企业并购他国厂家必定派送董事,参与经营不同,鸿海并无意在夏普那里争取这些权利。这次注资不如说主要是为了强化彼此的合作关系,给夏普渡过困局,留下了足够的面子与空间。
并非一同抗争韩企的阳谋
鸿海一注资夏普,很快不少日本及中国媒体异口同声地说是为了共同抗击韩企。如果日本这样说,尚可理解,毕竟在很多领域夏普与LG、三星是竞争关系,但鸿海一个代工王,并没有自己品牌的产品,也与韩企无太多的直接竞争的关系。
我们看到的鸿海,其在大陆的富士康是家著名的代工企业(EMS),为世界最重要的电器厂家代工生产各种产品,我们尚未见到鸿海或者是富士康电器出现在我们面前。韩企LG、三星,不仅是世界最大的液晶电视厂家,也有比夏普长得多的产业链。
从液晶电视的角度看,造成日系企业全面溃退的是韩系企业,而不是鸿海。与鸿海竞争为苹果代工的也是韩系企业,但由于韩系有自己品牌的产品,苹果除了在没有其他更好的代工企业的情况下,把组装工作交给韩系企业外,其他情况更愿意用的是鸿海。而夏普等日系企业,基本上没有考虑过给苹果代工,过去它们也不肖于做这样的低收入的工作。
鸿海的利润大致为2%,富士康更在1.8%左右,日本企业的利润率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为5%以上,它们没有考虑做代工等低利润的工作。
但是,松下十分看好的等离子电视,尽管技术先进,有一定的成本竞争能力,但最终孤掌难鸣,如今已经成为该公司的一个很大的包袱。夏普对液晶的投资,在规模上不能和韩系比,拿不到世界头把交椅,在组装成本上不能和鸿海等竞争,他们甚至连2%的利润都拿不到,结果出现了巨亏。
那么夏普与鸿海联合后,会不会就成为韩系企业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呢?从液晶的排名上看,这种联合并未改变液晶世界地图。
这种联合的结果在于夏普终于能将开工率从目前的50%左右提升一些了。而鸿海在为苹果下一代电视代工的时候,有了从夏普那里拿到最先机技术的机会,代工也更加能够持续下去了。至于韩系企业,苹果本来并不愿意让其代工,不存在夏普鸿海与其竞争的关系。
如果没有富士康作为鸿海代工的最坚强的后盾,鸿海巨额注资夏普的意义不大。没有鸿海的注资,夏普走出亏损则遥遥无期,从松下、索尼的电视部门的情况看,更能清楚地了解到这点。夏普鸿海的资本合作走出了让东亚电器产业发生变化的一步,今后这样的合作将在家电部门,更在其他部门越来越多。(陈言:日本问题专栏作家/日本产网站CEO)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