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山名健司从四川回到北京的时候,已经到了傍晚交通最拥堵的时刻。作为日本国际协力中心的总务部长,他带几十位有着在日本地震灾区救灾工作经验的人,去四川和有着同样经历的灾区市民、志愿者做了交流。一路风尘仆仆,山名第一个走进了见笔者的会场时,看得出已经相当的疲劳。

谈到国际交流,通常人们会想到文化、体育方面的项目,“最近这几年,日中在抗灾救灾方面,有不少共同的体验。国际协力中心在交流内容中加入了两国共同应对抗灾救灾方面的活动。”山名对笔者说。 

 

日本国际协力中心自1977年设立以来,参加了众多国际交流活动。如招收留学生到日本留学、为参与国际交流的专家提供翻译服务等等。

“但我们这回组织参加了东日本大地震救援活动的志愿者来中国,和四川志愿者、地方政府进行了交流。”山名说。这是该中心第一组织这样的活动。11月24日来到北京后,旋即去了四川。

“到了当地后,和四川志愿者一见面,发现我们有太多的共同经验。”同样的NPO、NGO,参加了同样的地震救灾活动;在灾区见到了同样在地震中丧失了自家住房的市民;寻找工作的艰难也是中日两国灾区居民遭遇的同样困难。

当救灾告一段落后,“对受灾居民心理上的关怀变得更加重要了起来。”看了四川的情况后,山名感到地震发生还不到一年的东日本各地方,这方面的关怀今后会越来越重要。

 

走进四川后,让山名等看到了两国的巨大不同。

“四川是该换个地方,重新建设了一个全新的绵阳。”山名有些惊奇地说。日本的情况可能与中国有些不同。日本国家通过建筑更高的防波大坝来减少海啸的危害,去开拓一个新的地点,建设一个新生活区的现象并不是很多。

“日本在对灾区市民心理上所做的关怀比较多。”山名说。在物质并不匮乏的日本,从内心去关注、关怀灾区受灾市民,很多时候比物质上的援助更紧迫。日本的经验经过山名等访华团成员的介绍,传达给了中国的志愿者们。

 

山名健司通过发现中日两国在救灾活动中/共同的及不同的特点,通过亲身参与这种信息的交流,感受到中日社会交流还有很多领域等待两国市民去不断开拓。由国际协力中心组织的抗震志愿者之间的交流这是第一次,今后还会扩展其他方面,做更深层次的交流。

 

 

话题:



0

推荐

陈言

陈言

269篇文章 8年前更新

现任日本企业研究院执行院长。1960年生于北京。1982年大学毕业后,任大学教师、翻译。1989—2003年在日本学习任教。曾任《中国新闻周刊》主笔、《经济》杂志主笔。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