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新快报》2011-04-21

http://epaper.xkb.com.cn/view.php?id=675204

 

加大在中国的生产规模及市场开拓能力,本已成为日本企业的一个潮流,而地震之后,这个潮流越发显出其必要性。

周一,在华日本商会出版《中国经济与日本企业:2011年版白皮书》,白皮书指出:目前有87.8%的日本制造企业将未来3年的发展重点放在了中国,认为中国是企业开展业务最有潜力的国家。

关于原因,过去的日企偏重于中国的廉价劳力,2009年的白皮书显示,有44%日企业是这么解释对中国的青睐的,但到去年,这个数字下跌到8.7%。

但是受地震影响,直接准备从日本东北转移到中国的日企并不多。

现在,从东京出发,开车沿着日本东海岸一直向东,海岸线数公里范围内,很多地方仍是满目疮痍。没有房子,大量人员失踪,很多废墟未能得到整理,连生存条件都不具备,何况一家完整的工厂。很多工厂同时失去了生产设备与工人,连向中国转移工厂的基本条件都没有。

大企业的承受能力会稍强一些。日立制作所常务董事大野信行对笔者说,日立在茨城县日立市的工厂,虽然也受到了地震、海啸的袭击,但集整个企业之力,在几周时间内,工厂已经基本上得以恢复运作。“企业应对自然灾害有很强的能力,在抗震救灾恢复生产方面做出的反应非常的快。”大野常务董事说。

此外,东芝、索尼等企业也顽强地挺了过来。这样的企业不会因为地震的影响就向外转移。可是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电力。未来电价上涨将是日本企业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坎。不管福岛核泄危机什么时候能解决,原先依赖第一核电站电力维持生产生活的企业与个人都有一段时间回不到过去的日子了。

经常停电对个人而言只是不便,对企业生产来说则是致命的。连商店都没法做生意了,因为所有价格均需要读码器识别条形码上的价格,否则就无法销售。

成本更高的火力发电的比重提升成为必须,电价上涨也成为必然。由于电价上涨造成生产成本增加,再加上政府无奈要增收的救灾税等新税,日本的生产环境将越来越恶劣。到国外去,成了日企求生的一条重要途径。

到哪里去?现在劳动力较廉价的亚洲邻国有越南、印度,这也是个选择,但没有哪里比有市场或靠近市场的地方更理想的了。上世纪80年代,日企集中向美国进发,90年代回到东南亚,进入21世纪后,中国成了主要的方向。

虽然印度是一个发展速度可观的备选项,但事实是,目前在印度的日本企业数量还不到在中国的1%。

日企入华的形式从19日的上海汽车展上可以看出几分端倪:打出中国研发、中国专用的招牌,在华生产量也要大大提升,最先涌入的当然还是与中国本来就联系密切的大企业,特别是汽车企业。而目的地?广州或许将迎来一批新的日本客人。 

话题:



0

推荐

陈言

陈言

269篇文章 8年前更新

现任日本企业研究院执行院长。1960年生于北京。1982年大学毕业后,任大学教师、翻译。1989—2003年在日本学习任教。曾任《中国新闻周刊》主笔、《经济》杂志主笔。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