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2012年8月31日
人民网北京8月31日电:中日自1972年9月29日恢复邦交正常化以后,从未有过今天这样沟通困难、在领土问题上民众感情强烈对峙的时候。经济上不断加深的合作关系,未能在政治层面得到同步发展。人生四十便进入到了不惑之年,但中日关系在走过四十年历程后,建交时求同存异的精神被渐渐遗忘,从不承认“小异”开始,中日间的原则分歧越来越大。
雨中的日本国会
苏联崩溃后,日本对国防重点进行了重点调整。以防备朝鲜为名,将防备主要布局在了西南方面。同时日本通过重新规定日美军事同盟的内涵,构成了日美联合牵制中国的态势。有了这样的态势,日本似乎无需再在外交上与中国求同存异。民主党内阁不承认存在钓鱼岛归属问题,解决该问题反复使用日本国内法,便是中日关系中出现的明显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全面否定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原则精神,也让中日关系在今后重归平稳变得异常困难。
日美军事同盟的特殊意义
日本为放弃中日间东方式的求同存异外交精神,已经做好了种种准备。
首先日本强化了日美军事同盟。这种强化是日本的一贯主张,自民党时代是这样做的,今天的民主党内阁更加重视同盟的作用。野田佳彦首相到美国访问时,首先向美国国民强调的是,自己是军人的子弟,从小在军队环境中长大。在钓鱼岛问题上,随时准备动用军队,这些野田在日本反复强调过。有了日美军事同盟,便不会惧怕在东亚发生军事冲突,今天的日本已经做好了使用军事力量进行对峙的一切准备。
至于同盟的含义是什么,日本精英似乎太过于强调与中国对峙的侧面,而忽略了对同盟的真正理解。普鲁士铁血首相俾斯麦(1815-1898年)对同盟有过极为深奥的见解,他认为同盟便是强国对弱国的支配。俾斯麦一生中一个最重要的外交方针便是建立“神圣同盟”。这样的同盟意味着德意志国家的统一及德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而绝非给欧洲带来和平与安全。
强化日美同盟,意味着承认美国对日本的支配,放弃日本的独立,成为美国在亚洲的一部分。强化这种同盟,就是服从美国的亚洲战略。在美国需要东亚地区有一个较为强大的国家牵制中国的时候,能发挥这个作用的只有日本。一个在政治及军事上不断强化与美国的同盟关系的东亚国家,自然会服从于美国的外交及军事需求,它难以照顾本国的实际利益,甚至对美国与其他国家建立的紧密关系视若无睹。
由此看来,在日本强化与美国关系的时候,期望日本在外交上与中国靠近,便成为了一种幻想。这个幻想的期待值越大,失望也会越深。从经济发展及主权独立等方面对日本进行的任何分析,都很有可能变得苍白无力。日美关系越紧密,中日之间的“存异”就会越困难。中美关系的改变,同样不能让这种态势出现变动。
愈发缺少的“存异”精神
中日建交时一个起推动作用的力量便是“存异”,绕过小异,去追求两国实际利益的最大化。但是今天的中日关系出现的较大倒退,则来自在“存异”上的缺失。
“尖阁群岛(日本对钓鱼岛的称呼)是日本的固有领土”“(日中之间)不存在领土问题”等等,民主党首脑在所有场合用同样的措辞来谈钓鱼岛问题。对“固有领土”的含义,各国有各国的理解,这里不去评述,但从开始谈复交的时候起,中国没有放弃与日本交涉钓鱼岛的归属,这是所有人都知道,都听说过的,中国提出了异议,说明存在领土问题,一定说不存在领土问题,等于把“存异”精神一棍子打死了。
右翼及别有用心的政治家、地方长官,借助钓鱼岛问题,炒概念、求名声、搅大局的做法,也说明钓鱼岛确实存在领土问题。东京都准备购买群马县的一块土地,群马县的个别地方希望成为东京都的一块飞地,对于这样的买卖,日本周边国家没有一个会提出异议的,但钓鱼岛显然和这些不一样。也只有不承认“存异”,右翼、地方长官才能炒作,否则的话到离东京一千多公里的钓鱼岛闹事,不会有人关心。
“存异”精神的淡出,是日美军事同盟得到强化的结果,也让在处理中日关系时很不冷静的民主党将其外交政策的变化和盘托出。在中日建交40周年的2012年,要改变现状,中日也只有回归建交时的求同存异上去,但从日本方面看,这几乎不具有实现的可能性。(作者陈言:日本问题专家/日本产网站CEO)
0
推荐